苧麻
服飾做為文化產物,同時也是反映社會變遷的時代紀錄。在原住民族傳統中,又以苧麻為最常見的織布用料。苧麻屬於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,除生命力極強外,也不需要特別照顧,一年可收穫三至四次。苧麻本身具備十分優異的紡織特性,纖維柔軟強韌,且60-250mm的單纖維長度,是麻類植物中最長的(在現代紡織工業中,單纖維拉伸的強度和不均勻率,是衡量纖維使用價值的主要指標之一),織好的麻布質料輕巧、散熱性佳,也很適合台灣溽熱潮濕的氣候。而到了日治時期,部落則傳入許多新的織布用料,原住民族開始採用棉線、印花布等素材製衣。
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、雪見生態)
目前泰雅、達悟、布農、卑南以及少部份的阿美族,仍保留著傳統織布的工藝技術,其中又以泰雅族最為完備發達。在泰雅傳統中,完全以苧麻織成的麻布稱為Malatsa,腰部混織黑棉線的款式稱為Tsinubahen,使用紅藍毛線混織者名為Lamoan,經緯都用毛線交織的款式則稱做Xaivilan。部落女子會以苧麻為主要基底,混入染色的棉線及麻線,以水平背帶織布機織成由紅、黑、黃、綠、紫等各種顏色構成的菱格紋、曲折紋或三角紋布匹。織線的顏色又以紅色最受歡迎,因為紅色除了表示旺盛的生命力與精神,也是惡鬼Utux最害怕的顏色,可以保護族人不受侵擾。
(圖片來源:《綠色葛蕾扇: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》)
資料參考來源:台灣歷史博物館、數位典藏國家型計劃、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、維基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