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蕉絲編織——新社香蕉絲工坊

 

資料來源:新社香蕉絲工坊

 

工序(一)收割香蕉假莖:

香蕉是一年生叢株植物,新生的主要莖幹是由一片片葉鞘層層緊密包覆而成,故稱為假莖。其高度約為一個樓層,開花結果時,整株莖幹才會伸展出來。當新芽茁壯後,需去除旁株莖幹,在香蕉開花前採集下來。每年4月到9月是刮香蕉絲最佳的季節,光一天可能就要砍上百棵的香蕉樹。砍伐假莖前為祈求祖靈保佑,需進行Basbaw儀式,由族人用手沾取米酒灑於地上,和祖靈分享。

 

工序(二)刮香蕉絲:

傳統的方式,是先將整棵香蕉假莖上的葉鞘一片片劃開剝下,再撕離每片葉鞘兩側邊緣的瓣膜,刮除內部白色富含水份的雜質。刮除雜質後的香蕉纖維呈現透明的紫紅色,可以清楚看出纖維的紋路。之後再將香蕉纖維剖成4等份,每等份寬度約為4至5公分,分別處理為織布用的經、緯線。

香蕉絲用的莖幹必須趕在颱風季之前採集,否則香蕉一旦經風雨暴虐折損後,該年就沒有香蕉絲可以刮取了。刮香蕉絲不僅耗費體力,也需要經驗及巧勁。生手常常不是刮地氣喘吁吁卻仍不見紫紅內裡,就是力道過猛失手將纖維劃斷。採集和後製都必須與老天搶時間的香蕉絲工程,實在不容易。

 

工序(三)日曬水洗:

先將刮好的香蕉纖維鋪平曝曬數日,然後浸泡於水中一兩個小時,以清洗剩餘雜質。清洗的步驟除可預防發霉外,也可避免未來澱粉的甜味會吸引蟲子影響香蕉絲的保存性。清洗完畢後,再將其二次曬乾。有時為配合氣候,會選擇在夏季刮好香蕉纖維曬完後先將素材儲備起來,秋天的時候再行編織。

 

工序(四)分線、積線:

分線:曬乾後的香蕉絲片,寬度縮減為2公分左右,使用針頭將其挑開分為約20條,區分奇、偶條數,各用左右手拉開絲線,並束成一小把。
積線:一邊檢查每一條分線後的香蕉絲韌度時,也需一邊打上平結,把香蕉絲積連成線,並同時修整平結的線頭,以保持絲線的平順。最後整理成一長束,備以整經或保存染色。

 

工序(五)染色:

目前的天然染色方法,包刮使用福木染黃色調、檳榔子染咖啡偏紅色調、洋蔥皮染紫褐色調、藍染染藍冷色調等等,再加上各染材之間額外的相互疊染。

 

工序(六)整經:

噶瑪蘭族傳統織機稱為水平式腰帶織布機,通稱為地機。地機的整經方式有下列三種特性:
1. 在整經時即須纏繞綜絖線,以決定圖紋組織(平紋、斜紋、菱形紋)。
2. 經線綿密,屬於顯經(以經線為外顯線)的技法。
3. 經線不剪斷,呈現環型狀態。

 

工序(七)織作:

織作時婦女坐於地面,兩腿平直伸長,以腳掌撐住紗軸,再將腰帶置於後腰部,往前繫住捲經軸。靠著腰背與腳力於一撐一鬆當中,輪換提綜與綜絖棒的開口,來置入緯線。後使用打緯棒,使織品變得更加緊密紮實。透過經緯交織的步驟,逐漸完成布匹。